过去的一年,我完成了蒙特梭利教师培训课程,通过了蒙氏教师资格证考试,成为一名持证蒙氏CASA(2.5-6岁年龄段)教师。现在把其中的一些所见所感写下来,与感兴趣的家长与教育者分享。
报名参加蒙氏教师资格证的培训项目的直接起因是孩子出生后就开始给孩子找幼儿园(这里幼儿园报名要提前很久,怀孕时候就去报名的大有人在)。在看幼儿园的过程中,蒙氏幼儿园是一个绕不开的热点。舆论对蒙氏体系的评价非常不一致,甚至相反。例如有人说蒙氏可以鼓励孩子的创新,也有人说蒙氏会扼杀孩子的自由创新精神。有人说蒙氏培养孩子自由独立,也有人说蒙氏管理非常严格,把孩子都管成了小绵羊。因为我自己就是老师,对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教育体系有天然的兴趣,所以干脆趁着孩子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自己先去一探究竟。
后来我发现,在我们蒙氏教师培训学校的这一届学生里,我大概是唯一一个不以找蒙氏相关工作为目的的。这点的好处是给我提供了观察的距离感,能够在“庐山之外”更客观地去看这个体系。缺点则是我对蒙氏的接触,仅限于我的培训所见与两所实习的幼儿园所见,并不能说非常全面。所以我的观点未必都正确,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内容分为几个部分:
一、混乱的蒙氏教师培训入口
二、蒙氏教师培训内容概览
三、对蒙氏教学系统的反思
四、如何挑选蒙氏幼儿园
五、蒙氏对于父母在家育儿的启发
———————————————————————————
第二部分 蒙氏教师培训内容概览
蒙特梭利教师培训的学习分为三大部分:
一、对于教学具体内容的学习,
二、对于蒙氏理论著作的学习,
三、实习。这三个部分都很重要。
缺了哪个部分,都无法真正理解蒙氏体系的特点和优劣。
第一、对于教学具体内容的学习
蒙氏教学体系分为七个版块(江湖人称album),有点类似于七个科目。五个主要的科目分别是:
一、生活实践(practical life),
二、感官训练(sensorial) ,
三、语言(language),
四、数学(Mathematics),
五、文化(culture)(包括天文地理历史生物)。
还有两个小的科目,是礼仪和社交(manners and courtesy) 以及音乐和运动(music and movement)。这两个小科目我们这个program限于培训时间有限而没有详细展开,分别只有大概十个小时的概要讲解。对此我有些遗憾,因为manners and courtesy 是蒙氏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在培训时长更长的program,应该有更详尽的培训。
一、生活实践版块,分为三部分:
1,基本技能,比如倒水,拧螺丝;
2,照顾自己,比如叠衣服系扣子缝衣服;
3,照顾环境,比如擦桌子扫地。
设置这个版块的理念是:蒙氏强调独立精神,教会他们这些技能,他们能独立完成各项事务,生活中就可以尽量少的依赖大人,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和掌控感。
具体细节一言难尽。像擦桌子这个项目,绝不仅是拿块抹布擦一擦。而是一个大概要20分钟到半小时,要反复接水倒水、动用肥皂、刷子的activity。分了十几个步骤。单元实践考试时,抽到这个题目的老师用嘴型比了一个f***。
二、感官训练版块,是蒙氏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蒙奶奶在智障儿童的复健训练中,继承physiological method流派的理念,相信感官刺激有利于智力开发。(但至今我也不知道这个信念是否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实)。后来又把这套教具移植到了针对正常儿童的训练中。感官训练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著名的粉塔(pink tower)就是这个板块里视觉训练的教具。
还有比如砂纸触摸板(touch board),孩子们闭着眼睛触摸不同粗糙程度的砂纸并把相同粗糙程度的两块找出来配对,训练触觉的敏感性。(这张图里孩子应该眼睛被眼罩完全遮住,要么就干脆不带眼罩直接闭眼。现在这个眼罩的位置有点尴尬)
sound cylinder,则是孩子们听不同音色的沙锤,并把相同声响的两个找出来配对,训练听觉的敏感性。
三、语言版块。语言在蒙氏中分为analysis 和 synthesis两部分。前者是拼写,后者是阅读。
蒙氏学单词是先学写单词后学阅读,这个跟大部分人学中文或英文时先学读后学写的习惯是相反的。原因是,意大利语每个字母在单词中有且只有唯一的发音(字母与音素一一对应)。一个小孩只要知道每个字母在单词中发什么音(就是所谓的phonetic,自然拼读法),他就可以听词即写——即使他完全不知道这个单词什么意思。所以蒙氏在原产地意大利时,语言教学就是先教字母的自然拼读发音,然后就由老师给他们读词,孩子开始练习拼写。但这个阶段不跟孩子解释词的意思。
直到拼写练得差不多了,再开始synthesis,也就是有意义的阅读。孩子用自然拼读法把一个纸上写着的词读出来,读出来之后,老师再给他们解释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并且加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语法规则。
但是这个方法迁移到英语国家后,就很麻烦,因为英语不是字母与音素一一对应的。老师不得不先专门挑出phonetic words给孩子练。练熟了cat,desk之后,再学习bake,fish, book这类不符合自然拼读规则的变音规则。对于小孩子来说,受负迁徙的困扰还是挺大的。据说AMI(原教旨主义)即使教英语也只教自然拼读规则,不知道他们如何面对英语的大量的非自然拼读词汇。
四、蒙氏的数学教学,分为三个部分:
1. 十以内的数字和加减法,
2. 一千以内的十进制,
3. 一千以内的整体数字。
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区别很微妙。我们一个班的十个蒙氏教师学员,学完以后能理解两者区别的大概不超过三个人。具体的说,在第二部分,他们是先把四位数当成四个个位数对待。只要孩子会十位数加减法,他们就能处理四位数的加减法。去蒙氏幼儿园你会看到很多小孩在那里算千位数加减法,但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理解这么大的数字。他们是把每个大的数字放 到每个category里面,所以小孩们只要会个位数加减法,知道进位的规则,他们就可以做千位数的运算了。等这种机械练习做熟练了,再进入第三部分,即教孩子真正理解位数的含义。
数学部分有很多教具。比如加减乘除各有一个教具。 算加法就用下图这个additional strip board (我们在考试时要外侧对齐,像个翅膀,如果是图中这样摆就要扣分,如果红和蓝摆反了就更要扣分了。
下图是算乘法的board,算3*2, 就把3插在圆孔里,把红色的token挪到2,然后摆两行小珠,每行3个。
我个人觉得学数学有这些hands on的教具是件好事。孩子肉眼可见一个具象的表达,避免一上来就是抽象的数字和公式。尤其是像展示(a+b)三次方和(a+b+c)三次方的两个教具,我好希望当年我们学这个公式的时候可以玩一玩。(幼儿园阶段只是给孩子玩儿,不会要求他们掌握数学公式)
但是也有个问题,就是具象的材料辅助成了一种机械化的重复操作。孩子学了乘法,老师一给他乘法题,他就去取这个board 摆弄珠子。第一题3*5,3行珠子每行5颗,数一遍,15颗,写个数。第二题7*8,7行珠子每行8颗,摆好了一颗一颗数,数完56颗,写个数。搞得数学运算成了傻瓜操作。我没有教过从蒙氏幼儿园上小学的孩子,不知道他们学数学的后劲如何。我个人觉得可能教具辅助不需要花这么长时间。也希望有经验的老师和家长一起探讨。
第五部分,文化,是相对灵活的一个板块,也是我很喜欢蒙氏的一个部分。如果学校好,老师负责任,孩子们真的是能在上学以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眼界得到极大开拓。以地理为例,一个合格的蒙氏幼儿园,孩子们六岁毕业时,应该能知道各个大洲的名字,知道非洲,欧洲,美洲每个国家的位置和名字,至少加拿大和美国所有州的位置和名字。(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幼儿园不多)
总体而言,实践操作这部分的学习给我了很多启发。我是个还挺能从儿童视角看问题的人,但蒙氏对于细节的关注,让我真正做到了用放大镜和十分之一倍速慢动作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体会作为一个孩子可能面临的挑战。
但实践操作的某些过程也让我很抓狂。因为每一个教具的所有操作流程都被限定得死死的。我从小就是个十万个为什么类型的学生。如果一个规定有道理,我会非常愉快地服从。如果一个规定没什么道理而只是一个权威立的规矩,我就会非常不舒服。偏偏蒙氏里就有不少这样的规矩。(参见我微信号上发过的一篇《蒙特梭利的猪肘子》)
幸好我的导师是很讲逻辑、很讲道理的自由派蒙氏。她的思路跟我很像,有道理的地方尽量讲道理,没道理的地方能放过就尽量放过。但不是所有导师都有和她一样的智慧,和对蒙氏精髓的把握。
实践部分每个科目学完都有一次大考试,就是从这个科目学的所有操作中任选一题,做一遍。我更喜欢的是操作之后的灵魂拷问半小时。老师会问你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这个activity大概适合几岁的孩子?
这个activity锻炼了孩子的哪些技能?
给这个孩子介绍这个活动之前,这个孩子应该已经掌握了什么?
你从哪些现象判断这个孩子已经准备好了?
你用什么方法来引发孩子对这个活动的兴趣?
这个活动之后,孩子以后就可以继续学习哪些活动?
……
我觉得这些讨论非常能反映蒙氏“以儿童为本”的教具理念:老师教孩子某个内容,并不是因为老师想教,而是因为老师观察孩子,从孩子的表现寻找适合他兴趣和发展阶段的内容。
除了考试,实践操作还有个折磨人的部分就是作业。因为理论上老师要能手动制作各种教具。蒙氏培训简直是手工课作业大赏。每个科目结束后,要扛差不多两个4英寸厚文件夹的作业交上去。从准备各式各样的供学生鉴别味道的棉球,到裁、写三百来张五颜六色的字卡,到涂到断手的数学算珠涂色,我小学欠的手工作业,全都在这儿还上了。
第二、蒙氏理论著作学习
除了这些具体的实践,教师培训还有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学习蒙奶奶的著作,以及后人的阐发性著作,了解蒙氏理念的内核。我认为,理解一个教学体系的精神内核,这件事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但蒙氏正是在这一点上非常乱。因为蒙奶奶自己几十年之间的观点在不断变化,她的前期著作和后期著作都不一致。她的追随者更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致最后对于“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和“应当怎样实现”这两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尽相同。
几个比较重要的理念,应该是 “独立”、“自主”、“尊重”、“自律”:蒙氏非常重视环境的作用,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尽力提供最适合孩子发展阶段的环境,让孩子们在环境中独立、自主地学习、成长,尽量摆脱对成人的依赖。
我们主要阅读和讨论的书有四本。三本蒙奶奶的:The Discovery of the Child, The Secret of Childhood, The Absorbent Mind, 还有一本是后人的阐发型著作–Montessori: A Modern Approach by Lillard P. Polk.
蒙奶奶自己的书都比较干巴巴,很多想学习一下蒙氏是什么的家长读得不知所云,而且会感觉帮助不大。一个是因为蒙奶奶的视角更多的是给教师提供指导的视角,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蒙奶奶的书里很多呼吁、主张,都针对的是当时的社会现状。但现在社会已经进步,很多当时的问题现在已经不是问题,当时她看起来激进的主张现在已经成为共识,所以读她的书有时就感觉像挥拳打在棉花包上,没什么发力点。
但读她书无可替代的地方在于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蒙奶奶这个人– 她的性格(到底有多么鸡毛),她的思考,她的骄傲和坚持。对于这么一个受创始人影响深刻的体系,了解它的创始人,对于理解这个体系很有帮助。
最后一本书的作者Polk是蒙氏中的改良派,属于在“自由-严格”谱系中偏“自由”那端的派别,对蒙氏原生的一些缺陷做了很好的弥补。她的这本书比蒙奶奶自己写的书可读性强很多。不过我的导师说,她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见到过作者Polk本人,但发现作者的观点和书里的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往“严格”那端漂移了很多。我导师觉得很有意思。
第三、实习
在开始培训的时候,我觉得我又不去找工作,就是为了了解这个体系,学学蒙氏怎么教课就好,实习没什么必要。但真正实习过之后,我觉得课堂的学习给我的是一个幻影,只有实习才让我有机会修正自己对于幻影的认识偏差,对蒙氏,以及整个幼儿园系统,有一个“落地”的、实际的认知。关于实习我会在下面反思部分谈到更多。这里就不展开了。
Jun 26, 2021
9 min read
0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