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从北大到多大,我在多伦多开中文学校


本篇作者:丹老师,多伦多博雅中文创始人/校长,现居安大略省多伦多市。本篇为丹老师接受@莫老师在加拿大采访所作,向希望在安省从事中文教学的新老师提供一些求职道路上的建议。


移民加拿大之前,我就已经确定了对教师职业的“永久热爱”。我的本科和硕士学位都是在北大取得的,毕业后进入人大附中任教。


在入职第一年,我取得了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以及一些其他奖项,让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自信。在人大附中执教的时光非常幸福。我获得了很多前辈教师的指点和帮助,和学生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全校大会时,看到那些在一届届学生的簇拥下光荣退休的老教师,我觉得那就是我梦想中三十年之后的自己。但是随着先生取得了移民加拿大的资格,我也在“心不甘情不愿”的状态下开启了自己的加拿大生活。


我到多伦多后,就申请了多大教育学院的教育学硕士(M.Ed)项目,因为我很明确,自己一定要回到教室,一定要继续做老师。拿到M.Ed后,我又完成了两年的安省教师资格证(OCT)项目,还因为个人兴趣,花一年时间上完了蒙特梭利教师资格证项目。加拿大的风格是万事皆需“证”(certificate),而且这些证不能直接考,而是带着必须完成几百个小时的实习要求(practicum),目的就是让candidates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培养实践经验。曾经我会怨念为什么各种证不能像中国一样好好备考然后直接考试,现在回头看,这种培养制度的确有它的合理之处。


初来多伦多时,虽然在研究生课堂上吸收西方教育学的新鲜知识是我想要的,但是失去“我是老师”这个self identity 依旧非常折磨我。恰好有些北大的师兄师姐提出想让我教授他们的孩子中文,并且大力协助我迈出了独立教学的第一步。所以我是怀着感激和感恩的心情,开始我的中文教学的。而在我完成教育学硕士学业、得到安省教师资格证、并终于有机会进入安省公立系统做教师的时候,博雅中文学校也初具规模。在不得不二选一的时刻,我意识到,安省不缺一个公立学校的老师,但是对于孩子中文水平有很高期望的华裔群体,可供选择的高质量的中文学校和学习路径并不多。很多家庭尝试过孩子学中文的各种办法,也花了不少时间,但是直到进入博雅的体系,孩子的中文学习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最终,我放弃了进入公立系统这条路,选择继续在海外华裔中文教学领域深耕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





在这十年里,从一个“小北大人课后班”,到慢慢做出了一个中文学校,完全是“无心插柳“。对于我来说,课堂和学生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从没有带着商业的目的去看待这件事,只是尽心尽力备好每堂课,教好每个孩子,享受在课堂里的每个瞬间。在这样的动机下,其实我的很多选择是“非市场化” 的。


比如我们会坚持按水平分级授课,而不是简单按年龄划分。尽管这意味着要花时间给每个学生和家庭做一对一的测评,但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课堂效率最优化。比如我选了一套很贵的教材。这套教材一般中文学校都不会选,或者只是复印课本给学生用。但是我坚持给每个学生买原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它配套的APP。而我知道这样才能发挥这套教材的优势。再比如我们从来不做广告,所有学生都是家长推荐来的。因为我更喜欢把时间花在备课上课上。而且老生家长了解我们的风格,推荐来的家庭一般也更合适。帮我节省了花在面试和拒绝不合适的家庭上的时间。


非常感恩我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能够让我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把教学作为纯粹的爱好来做这件事。到今天,博雅所有的政策和选择,也都是从“对孩子负责,对教学有利”出发。比如我会在新生测评这个环节花很长时间和家长孩子聊,全面了解他们的中文学习需求。如果发现他们的需求和博雅提供的并不一致,我会建议他们去选择别的学校,甚至给他们推荐对于他们来说更合适的学校。比如我会给老师们远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以及聘用全职教师。因为这样才能让优秀的人留在这个行业,让老师把教学、教研放在首位而不需要再做其他工作养家糊口。回头来想,正是因为这样老老实实闷头搞教学,反而树立起了博雅的口碑和“技术壁垒”。


另一个我没有想到的发展契机是疫情。疫情之下,我们把课堂从线下转到了线上。线上课等于完全向家长开放,“每节都是公开课”。可能正是由于家长亲自看到了我们的课堂,理解了我们的教学质量到底来自哪里。疫情期间是很多课后学校的艰难时期,学生数量下降很厉害,但是博雅中文入读学生数量比其他任何时候增长都更为迅速。也有了蒙特利尔、温哥华、加州等跨地区的学生。甚至一些选择回国“避疫”的家庭,都会坚持继续跨时差上我们的课。让我有一些小小的自豪感。疫情结束之后,我们在每个年级保持一个网课班的基础上,其他大多数班级又陆续转回了实体课,因为实体课无疑较线上课有着更亲密的师生关系和更活跃的课堂氛围。疫情期间加入我们的学生,在实体课上获得了“更上一层楼”的学习体验。一些家长甚至会开车四五十分钟送孩子来我们的教室上课。为了方便家长,提高孩子的时间利用效率,博雅中文又在midtown开设了校区,方便大家就近选择。


一些有国内教学背景的老师,以及在国内主修对外汉语/中文/教育学的老师,想在出国后选择进入对外汉语行业。国内近年来一直都有海外“汉语热”的舆论趋势,别的国家的情况我不清楚无法评价,但我可以和大家聊聊加拿大这一行业的现状,给想要入行的新老师一些思考的方向。


首先,对于已经在国内“桃李满天下”的老师来说,在海外当一个对外汉语老师,你大概要承担一定的心理落差(这也是我本人亲身经历过的)。来到一个新的国家,就是给你自己在一个迥然不同的教育体系里面重新定位,你必须要有决心抛去原来的头衔,忘掉曾经事业上的辉煌。


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要抛掉的不仅是光环,还有很多既往的经验。国内的教学经历有时不仅不会加分,甚至会是减分项。就像在国内的老司机来加拿大考驾照有时候更容易挂科一样。那些你熟悉擅长的操作,在这里反而是危险动作。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表扬考试第一名的同学”,这个动作其实非常“不健康”,但是国内老师甚至都不会意识到这其中的问题。我有的时候开玩笑,说我来加拿大经历的是“扒层皮”重新学习的过程。出于对本地教育体系的好奇心,和更多了解学生的动机,我在多伦多前后读了教育方向的三个full-time programs。这些项目大部分都需要两百到四百个小时的实践经验,就是把你放到高中、小学、幼儿园里面去教课,是真正的“做中学”。这五年的实践让我真正看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12年级,加拿大的孩子们每天在学校里都会经历什么,他们是怎样学习的。也慢慢重塑了我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我觉得这对于我的中文教学是一笔无可估量的财富。


这就涉及到第二点对(潜在)中文老师的建议:中文教师对本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他们的生活方式的了解、以及working proficiency 的英语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讲“但是”,如果老师说“但是就是but”,一些调皮的孩子就会挤眉弄眼地重复/bʌt/这个音。如果你不知道他们是在用butt这个谐音梗享受屎尿屁的乐趣,那就会在茫然中失去对课堂的把控。但是如果老师巧妙回应一句“把你们的“但是”都好好放在椅子上”,孩子们会在被逗得哈哈大笑之余迅速记住“但是-but”这个知识点。


教师要会英语,不仅是课堂管理的需要。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本性都是”慕强“的。如果是”不会英语,什么别的工作也干不了,只能教中文“这样的中文老师,小孩子完全可以看得出这个老师在英语社会环境下的窘境。这样的老师,很难成为一个有魅力、有征服力、让小孩子”心服口服“的老师。毕竟,你都学不会英语,凭什么让我学好中文呢?


在英语过关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地生活习惯和文化也很重要。最近有朋友给我分享过一个例子。在过Valentine's Day (情人节)的时候,她家孩子(男孩)正好在上国内老师的一个小课,就问老师 Valentine's Day 中文怎么说。这位国内的老师英语还不错,告诉孩子中文叫做情人节。孩子马上就对老师说:“情人节快乐”。这位女老师大吃一惊,还有点尴尬。反过来搞得孩子也莫名其妙。这是个典型的文化差异导致misunderstanding的例子。因为情人节在加拿大是表达广义上的“爱”的节日。加拿大的孩子从托儿所就开始过情人节,全班小朋友互送礼物,互道 Happy Valentine's Day。但是中国对情人节的定义仅限于男女之爱。所以老师的感受跟孩子想表达的完全走“岔”了。


最后也是最高的层面是要理解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比如说我们有篇课文是阿凡提的故事,如果你不了解加拿大孩子的价值观,而仅仅对阿凡提的聪明大加赞扬,可能就会激起学生或公开或腹诽的反感,觉得中文课在宣传错误的做人方法。反之,如果你能把两种观点同时在课堂上抛出来,引导孩子们对比不同价值观,那么孩子们就能够打开眼界,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得到跨文化对比和critical thinking 的思维训练。再比如,在我做多伦多school board 高中老师时,有一次我回家晚了,因为那天考试,我等几个需要更多时间答卷子的孩子们做完题,他们交卷了我才回家。跟我家人聊起来,我家人的第一反应是:“这多不公平啊,他们凭什么可以用更长时间答卷子呢?” 那时我意识到,两种教育系统对于“公平”的定义如此不同:一种是“每个人在同样时间完成考试”,另一种则是“每个人都花自己需要的时间完成考试”。如果没有身处其中体验过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中文老师可能会对课堂上一个孩子要求更长考试时间觉得匪夷所思而一口拒绝,而学生也会觉得中文老师为什么如此苛刻而更不喜欢中文课。


总之,只有教师在语言、交流和价值观层面都充分理解学生,你的课才有可能成为孩子从心底里认可、接受的,高质量的中文课。所以我的教师招聘有一些看起来跟教中文完全无关的要求,比如老师必须有加拿大教育背景,以及雅思6.5分以上。我的观点是: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而不是教课本。学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立足点。换了一个国家教学,虽然都是教中文,但是学生的情况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你要从根本上改变你的教学方法。中国来的老师一定要进入当地教育系统重新学习,也要尽一切努力了解本地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所思所想。如果抱着“我是北大中文系毕业、在人大附中当过老师,肯定能在加拿大当一名好的中文老师”这样固步自封的想法,是会栽跟头的。


再次,是不能忽视的经济压力。教师整体并不是一个高薪行业。而且多伦多的大多数中文课要么是学分课,要么是课后班,少有全职职位(其它省份情况不同)。至于“教老外学中文”这一块,国内舆论中的“汉语热”,多少是带了滤镜的,并不十分可靠。所以仅靠教中文可能没法养家糊口,尤其是在刚起步的阶段。


我的建议是,要仔细考虑教学、教中文是不是你的“真爱”。不是真爱就不要开始。因为考虑到备课所花的大量时间 (第一轮备课上课时间比4:1 太正常了),如果你只是打算把教中文作为新移民过渡职业,教一两年去找其它工作,在经济上其实是不大划算的。


但是,如果你是个学习能力强,并且发自内心热爱教学的老师,那么就不要被前期的困难所吓倒。“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这句话在加拿大是非常适用的。我周围也有很多优秀的同行,用教学质量征服了学生和家长,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我想,对于新移民或者正在考虑移民的教师群体,不管是进入当地的教育体系,还是找到自己的独立发展路径,只要不忘记教学的初衷,打开视野,乐于学习,勇于重塑自己,总会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坦白而言,一开始我的移民意愿是负数,算是“被家属拖来移民”的典型。初来之时,我也非常怀念在人大附中的“黄金年代”。然而,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总是去想象另一条路上的风景没有任何意义。想清了这一点,我便整理心情,以“重新开始”的心态努力经营新的生活。今天的我,能够用自己的专业帮助到很多家庭,重新找到了成就感的支点。今天的我,全心全意地投入移民后的生活,也始终捧着作为一名老师的初心。愿你也一样能够找到在这片土地上新的自己。


文末,欢迎满足以下要求又有志于加入我们团队的小伙伴们扫上面二维码添加丹老师微信:

1. 在加拿大接受过/正在接受本科以上的教育

2. 如果已经在加拿大一年以上,需要有加拿大教育系统或社区的工作/志愿者经验

3. 如果本科毕业于中国,需要985,211类大学,一本专业录取

4. 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每周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集体备课,带教老师对新老师的反馈,校长听课反馈,教学类软件学习等)

5. 每周能保证三至四个小时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内包含了与家长的沟通反馈问题的时间)

6. 本人在多伦多并且有长期在多伦多工作的意愿。

7. 拥有良好的英文交流能力,雅思6.5分以上。

本校招聘岗位虽为兼职岗位,但工作能力优秀有可能转化为全职。欢迎分享转发。

May 31

10 min read

0

25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