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在人大附中当老师,并且作为高考监考老师重“上”考场之后写的。今天翻出来,又是一番滋味了。
九年前,高考最后一科,我喝了庆大注射液(止泻妙方)坐在考场上,一边跟上厕所的欲望搏斗一边答卷。交卷前忽然发现一道大题答错了,搏一把状元的念头顿时灰飞烟灭。
因为是出分后报志愿,所以过程并没有什么戏剧性。北大和清华的招生办老师给我打了电话,我说我要报北大中文系,招生老师说:你确定吗?你这分儿上中文系可有点浪费了,你好好考虑一下,选了中文的话我就给后面的学生打电话,告诉他们经院或者法学院的名额还有。我一想,便宜了别人?那我不干。于是就选了经济学院。由此埋下了我从大一就开始折腾转专业的悲催伏笔。
然后就是一个假期的低烧。依照我爹的判定,我高考伤了元气。我爹一向认为身体最重要,每每念叨我为一个“没那么重要”的高考伤了身体不值得。我通常会嘲笑我爹的元气理论,“伤了身体”却证据确凿:考前一个月左右我的屁股磨破了—— 因为一直坐在椅子上。后来不得不随身带一个屁垫儿,坐哪垫哪。(讽刺的是,新冠至今,我的屁股又磨破了,因为天天坐在椅子上备课上课。感谢新冠使我重新年轻~~)
不过我后来也慢慢发现,高考确实“没那么重要”:
有很多人学习不好,高考不好,但后来混得很好。
也有很多人学习很好,高考失利,后来混得很好。
还有很多人学习很好,高考很好,后来混得不太好。
比如现在有人就会说我——哎呦不是当年学习特好考上北大了么,现在就当一中学老师啊一个月能挣多少啊那谁谁就咱这儿啥啥学校毕业的现在已经是某某经理年终奖有八十万……
对于这类言论,我的心态始终特别稳。因为我从很早就明白,高考考的只是人生技能点里很有限的一部分,但高考之后的十年“混得好”,所需要的技能远不止于此。我也非常清醒地知道,我在做一个“社会人”方面的技能点是个渣。如果指望高考考得好以后一路就顺风顺水永远站在人生巅峰,就像指望蓝翔毕业的优秀挖掘机驾驶员能盖起摩天大楼一样,本身就是个不切实际的期待。而我这样一个情商不在线的人,若不是在高考成绩的加持下找到适合自己长处的平台,而是在家乡某个裙带关系无比丰富的单位跑腿,恐怕早就凉凉了。
但始终,我都认为,我为高考的付出是值得的。抛开锻炼意志品质获得自信心这些不谈,单从功利的角度讲,我现在之所以能过上如此愉快的生活,基本都要感谢高考。我能在毕业之前各种折腾尝试和确定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事;在毕业之后没有一点曲折,就在一个三观相合的环境里,做一份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工作–有好几次,我晚上下班回家,正开着车突然意识到自己想着白天在学校的事情正露出一脸傻笑–这种事真的是要靠几辈子修来的福分。(现在看来修行还是不够,没high几年就被拽出国了)而这份幸运背后的基础就是高考 – – 教研组长后来跟我说,我的试讲一看就是没受过师范训练的野路子),ppt也做得巨丑。但他们觉得高考第三名应该学起来会挺快,就把我招进来了~(到今天,教学本领涨了不少,然而ppt的丑还是一如既往。)
今年监考,换了一种身份再次身临其境,最后一场考试居然又在拉肚子,让我感叹人生的奇妙。这九年里我其实没太大变化。从校门到校门,相对单纯的环境让我依然维持着稳中偏傻的原貌。但即便如我,也充分体会到了做人远难于读书的现实。
中学时,大家穿着一样的校服,过着看似差不多的生活,有分数优势的孩子自然会生出莫名的优越感。但到了大学,才发现生活全不是那么回事——接人待物、搜集信息、分析判断……每一项能力都那么至关重要。资源、关系、背景……该出现的影响因子也全都会出现。高考像一个金钟罩,罩了一顶公平的帽子在中学生头上,但高考之后,一切社会现实都会直击这些青年人。不知道有多少走出考场意气风发的人,能很快明白过来自己要做的功课还很多。还有多少人,后学生时代的生活被”恃才傲物“的个性打造成杯具。
所以我倒更希望我的孩子们不要被“高考”塑造的“公平”假象所迷惑,而是着眼未来,做更多能力和心理上的准备。(还是太天真,高考成绩被顶替的那些孩子,这唯一的公平也被剥夺了)
也借某名言吧,高考是很重要的事,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事。祝我的孩子们,和所有参加考试的孩子们,事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