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H教材使用说明


您现在看到的这套中文教材,是专门为这样一类中文学习者编写的:

5-15岁的儿童。

在英语国家成长,缺乏中文听力环境,听说能力较弱。但家庭中有一个家长会说中文。

学习目标以听说为主,希望达到流利听说水平。同时也希望孩子能认识一些汉字,可以使用中文文字作简单沟通(例如收发微信短消息)。

常见情况如:

-家长一方为普通话母语,一方不懂中文

-家长虽然会说普通话,但家里大人之间沟通语言不是普通话(例如大人之间讲粤语)

-孩子是老二或者老三,中文听说能力比起老大明显偏弱

-孩子很早开始送daycare,在家时间较少

-孩子跟nanny相处时间久,nanny说英文

一个简单的适用特征,就是孩子听不太懂中文母语者之间的对话,也无法用中文进行整句话的表达。


序言

海外华裔儿童学习中文,一方面比其他族裔有天然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和中国的母语儿童大为不同。华裔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自然习得中文,有基本、甚至较好的听说水平。但是,中文不是他们的社交语言,也不是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导致他们的词汇量非常有限,交流限于日常生活。在语言学上,处于这样地位的语言叫做“继承语(heritage language)”。“继承语”学习者的语言情况“夹”在二外与母语中间,被称之为“夹缝中的学习者”。由于缺乏专门的研究,早年间,华裔孩子学中文,只能要么用给中国母语孩子的《语文》课本,要么用给外国孩子(Learn Mandarin as a Second Language,MSL)编写的中文教材,华裔孩子学起来要么太难,要么太“水”。教学体系与学生语言基础和学习需求不匹配的情况下,学习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海外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蓬勃发展,终于产生了一些专门为华裔儿童量身定制的“中文继承语”教材(MHL)。



但是,还有一批更为“小众”的孩子,他们的家庭中有一方家长母语是中文,但另一方家长母语不是中文,所以他们家庭语言环境更为复杂。最重要的是,因为只有一个家长会中文,家里大人之间的对话就无法用中文进行,导致孩子在家的中文听力输入非常有限,听说能力比起继承语孩子有明显差距。而会中文的那个家长虽然努力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讲中文,但“势单力薄”,而且经常处于 “讲中文孩子半懂不懂,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只好选择讲英文”的情况。


因为过于小众,现在在学术界还没有专门的分类,我给这一批孩子起了个名字,叫做“半继承语学习者”(learn Mandarin as a half heritage language) 。可以说,他们是中文学习者里面“夹缝中的夹缝”。他们的听说能力相较于“继承语”孩子更弱,需要在课程当中加入更多听说部分的支持,MHL的教材对于他们来说难度太大且学习重点有偏差。但是,比起其他族裔的孩子来说,这些孩子依旧拥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家里有一个可以每天帮助他们练习中文的家长。日积月累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我们利用好这个条件,做好“时间的朋友”,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进步速度依然可以比其他族裔的孩子高出好几倍。


半继承语的群体过于小众,市场上没有专门针对他们的教材。我们在几年前遇到这类学生后,秉承“为每个孩子提供最合适的课程”这一原则,并没有把他们简单合并到MHL的班级里去,而是给他们单独编班分级,自编教材,进行教学。在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后,这一批孩子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口语自由”和“阅读入门”的目标(阅读生字量750字),也一直保持着对中文学习的热情。这条路走通之后,为了惠及更多有同样情况的学习者,我们把这几年的教学总结提炼,成书出版,就是大家看到的这套《伴中文》教材,意为“陪伴半继承语孩子学习中文”,专门给Half Heritage Program的孩子使用。


全套教材包括四册,每册学习三个单元,配有相应的练习册和生字卡片。每周教学时长1小时,教学时间大约为三年,依据学生的进度可以灵活调节。


完成本套教材的学习后,学生可以使用中文进行较为流利的日常对话、熟练使用百余个常用句型,识字量约750字,并了解、运用与其相关的词汇、中国文化常识、俗语、流行语等。可以与家中长辈在微信等APP上使用中文打字进行日常沟通。如果有意愿,也可以轻松与继承语教材二、三年级衔接,继续进行以提升阅读能力为主的学习。



体系特点

一、 学习内容:基于生活,学以致用

二、 学习路径:听说为主,认读随行

三、 学习方式:练习多样,有趣高效

四、 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前为后用


一、学习内容:从生活场景入手,学以致用


如果半继承语孩子在家里能和家长用中文对话,把平时的生活场景变成练习中文的舞台,他们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但是平时家长限于紧迫的时间和孩子有限的中文理解能力,不得不选择说英文。我们的课本编排从加拿大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入手,选取他们经常会遇到的家庭场景进行演练,同时与家长密切同步,告知家长在每节课后,在家遇到哪些词汇、场景时可以使用中文。经过课堂的练习,孩子们在这些场景中使用中文进行对话会容易很多。通常在一年的学习之后,在家的大部分场景都可以使用中文完成基础对话。孩子的听说能力打好基础,中文学习就有了流畅而持续的输入渠道,后续“上难度”水到渠成。


二、学习路径:听说为主,认读随行,综合提升各项能力


汉字的学习和记忆一定要以“口语中会使用”为前提。如果一个字记不住,大概率不是因为这个字的字形难,而是因为孩子不知道这个字怎么用,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自然状态下的表达中说到这个意思时,会用其它词语“绕过去”。半继承语孩子普遍听说能力较弱,如果使用以阅读为重点的课本,会出现学了记不住、不会用等问题。所以,这套教材中,我们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题目的设计,都突出了口语训练。“会用”是我们的核心目标。


那么,能否只练听说,放弃阅读呢?也不可以。因为“声音”具有即时性,不容易保持记忆。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如果一个人幼儿时期会讲一种语言而没有学习文字,一旦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再处于该语言环境,将会迅速而彻底地遗忘该语言。而文字是一个抓手,通常来说,如果掌握了一项语言的阅读,那么长大后基本不会遗失这门语言。所以,我们必须在学习听说的时候同步学习一些文字来让孩子“抓住”这些声音。但是,课文内容和习题,都是围绕提升口语表达设计的。


阅读除了作为听说的抓手,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希望具备生活中的基础阅读能力,这对于很多半继承语家庭来说算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汉字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我们选择让半继承语的孩子们学习承载着文化、源流的汉字本身,而不仅是这种语言的标音工具。

为了达到识记汉字的目的,我们的课本课文和生字表都不加拼音,否则孩子的阅读都会是盯着拼音读,这种“虚假”阅读花费了时间,对真正记忆汉字帮助却有限,还会让家长和老师分不清孩子到底记没记住这些字,无法对学习效果作出准确评估。我们只在配套字卡背面加拼音,方便孩子们查询。


三、学习方式:练习多样,高效有趣


所谓学习,“学”与“习”是掌握知识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两个部分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完成闭环。课堂为“学”,是“引擎”,负责引发兴趣,突破重点难点。课后练习为“习”,负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让孩子内化课堂内容。我们的课后练习包括了对话、造句、看图说话、听句子回答问题、画图,录讲故事、做presentation视频等多样化的题型,充分利用家长作“陪练”的优势,紧密结合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愿意开口、享受开口,在关键学习目标上得到充分的训练。

精心设计的练习题目在有趣的同时应当做到高效率,也就是让孩子花费最少的时间,达成学习目标。例如,我们的目标是“会用”一个字,那么“造句”就比“抄字”更高效率,而“造句并录音”比“造句并写下来”更高效率,因为写字不是核心目标,但却大大消耗了孩子的时间。


再比如,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认读汉字,最常见的练习就是抄字,但是抄生只关注了字形,并没有对字音的练习。所以录字卡就是对认读来说更有效率的练习。因为录字卡练到了字音,同时读出一个字比写出一个字快很多倍。


不抄字,到底能不能记住一个字呢?关键在于重复。在新鲜的阅读材料中中大量重复。此外,我们会训练孩子们联想图形记忆的技巧。而对于每课最难记忆又无法图像化的那两三个字(例如副词、介词),进行“添加笔画”的练习。每个字只要添加一笔,就可以完成。这样既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字形特点,又省时省力,让孩子可以轻松完成。




四、循序渐进,前为后用,体系严密


保持孩子学习热情,在教材设计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格地控制教材进阶的难度。过大的难度,是孩子们学习热情的第一杀手;过小的难度,则是浪费孩子的时间,也会让孩子缺乏成就感。


我们的教材,每节课的内容控制在10个词汇左右,内容直观,重点突出。每周的作业量在半个小时左右,只要孩子认真完成作业,都能记得住,说得出,属于孩子们“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阶梯。


边学边忘,“狗熊掰苞米”式学习,也是孩子们中文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大难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教材的编写是平行式结构,以话题来组织内容。每个话题内学习一些相关词汇,但前后话题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一个词学过了,可能后面一个月、一年都见不到,这样孩子一定会忘。而我们的教材,非常注重前后内容之间的关联,前面学习的内容,在后面会反复出现。并且,我们通过单元复习、学年复习等课制上的安排,有意识地巩固复习,让孩子扎扎实实掌握所学内容,真正做到学有所成。

Jun 3

7 min read

0

96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