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过去的一年,我完成了蒙特梭利教师培训课程,通过了蒙氏教师资格证考试,成为一名持证蒙氏CASA(2.5-6岁年龄段)教师。现在把其中的一些所见所感写下来,与感兴趣的家长与教育者分享。

报名参加蒙氏教师资格证的培训项目的直接起因是孩子出生后就开始给孩子找幼儿园(这里幼儿园报名要提前很久,怀孕时候就去报名的大有人在)。在看幼儿园的过程中,蒙氏幼儿园是一个绕不开的热点。舆论对蒙氏体系的评价非常不一致,甚至相反。例如有人说蒙氏可以鼓励孩子的创新,也有人说蒙氏会扼杀孩子的自由创新精神。有人说蒙氏培养孩子自由独立,也有人说蒙氏管理非常严格,把孩子都管成了小绵羊。因为我自己就是老师,对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教育体系有天然的兴趣,所以干脆趁着孩子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自己先去一探究竟。


后来我发现,在我们蒙氏教师培训学校的这一届学生里,我大概是唯一一个不以找蒙氏相关工作为目的的。这点的好处是给我提供了观察的距离感,能够在“庐山之外”更客观地去看这个体系。缺点则是我对蒙氏的接触,仅限于我的培训所见与两所实习的幼儿园所见,并不能说非常全面。所以我的观点未必都正确,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内容分为几个部分:

一、混乱的蒙氏教师培训入口

二、蒙氏教师培训内容概览

三、对蒙氏教学系统的反思

四、如何挑选蒙氏幼儿园

五、蒙氏对于父母在家育儿的启发

———————————————————————————


第六部分    蒙氏教育对于父母在家育儿的启发 (中)

2. 注意区分有无 control of error(错误控制机制),有就不多加干涉,没有的地方要积极陪伴。举个例子:有一天娃给自己扣粘粘贴那种鞋带。她没有对准两片粘扣,所以鞋带没有系牢。如果是之前的我,会在看到孩子做得不完美的时候跳出来“教”孩子:“你看,两个白色的东西,形状一样。一个毛毛的,一个扎扎的。这两个要对准,按一下,就系好啦”。但现在我会先想一下:

  1. 我之前给孩子做过示范吗?答案是做过(而且不止一遍)

  2. 孩子能自己发现自己没做好吗?答案是可以。因为有个很明显的错误控制机制: 没对准的时候鞋带就会开,她很容易发现这事儿不太对劲。

这个时候,成人就不需要再干预了。让她自己捣鼓。如果环境安全,哪怕鞋带开了鞋掉了也没关系。

原因很明显:如果大人一看到什么问题,就跳出来指出问题并告诉孩子答案,孩子可能在头脑上会变“懒”。他们不会惦记去判断什么地方不对劲,(因为一定是大人指出来的才是不对的,换句话说,不对的地方都会有别人告诉他)也不会主动试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成人要尽可能把这个“发现问题,思考怎么解决,试验,试错,得到答案”的过程留给孩子。

所以蒙氏要求,教学以动作展示为主,语言解释为辅。像生活实践版块,所有教具的学习,老师都不加语言解释,只让孩子在沉默中观察,然后自己模仿实践。(我个人其实不赞同蒙氏对语言的这种极端排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做法也不科学。但这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路和视角,即孩子不需要家长的叨叨叨也能学到不少。)

当然,蒙氏可以这么做是因为它很强调给教具设置自我纠错的一些标志,便于孩子在观察完一到两次教师示范后,就可以不依赖老师而独立判断自己做的是不是正确。比如这个教具,

摆好后有个固定的pattern,三个纵列和横列之间的缝也是齐的。如果孩子摆错了,他会自己发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我一开始对于“老师眼睁睁看着孩子搞错了但不许纠正他”这个要求觉得可以理解(因为纠正孩子一次,他可能就再也不会尝试拿起这件教具了)但有点疑惑,问导师要是孩子一直没发现不对劲怎么办。我导师给了一句很佛系很有哲理的回答:“终究有一天,他会发现的(Eventually, he will)。”

以上是有control of error的情况。如果是没有的,比如说想用字母表教字母发音,那就必须需要成人一遍一遍演示,并且在孩子玩儿的时候一直陪着。否则孩子没法知道怎么发音,以及她是不是发对了每个字母的音。

在家玩的时候我觉得未必非得追求用control of error培养独立探索精神,毕竟亲子互动也很重要。只要家长有意识辨别这两种情况,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step in就好了。比如这种底板有复原图的拼图,拼图这部分任务就属于有 control of error,(因为很容易从是否和底图一致看出拼的对不对),家长可以管住自己的手和嘴,让孩子自己多去试验。但每个省的名字家长得教他(除非孩子自己会查字典)。

总结起来的话,这一点的核心,可能就是家长要管住要“教”孩子的那颗急切的心。多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试错。


3. 示范要尽可能“合理”

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强,而且是无差别细节专注者。他们不会判断你的示范哪个是重点,哪个是随意做出来的,只会全盘接受。而且以后如果想更改他的存储非常难。比如我第一次拿给我家孩子这个算珠玩具时,抓的是1和10两个n形棍的顶端。从此她每次都抓同样的位置,那两根棍都被她薅松了。我跟她说了好几次你拿的时候托着底拿。并没有什么卵用。

蒙氏的教师培训对于教师示范有一项标准是“the economy of movement”,就是要求教师的每个示范动作都合理而没有任何冗余。比如一开始就要想好把盛着教具的托盘摆在哪里:如果摆在桌子右面,孩子够不着;摆在太靠桌子里侧,没有足够的空间摆从tray里拿出来的东西。如果一开始没想好,中间发现还要挪地方,那就要扣分。因为你这次示范了挪位置,以后孩子搞不好每次都会把托盘挪一次位置。

做示范时,也要考虑到孩子的视野。比如这个示范粘粘贴怎么用的教具,如果老师坐在孩子右面,且用右手示范,那么教具必须是像左图那样摆,而右图的摆法就是错的。因为如果右图那样摆,老师示范如何打开搭扣时,手就有可能会挡住孩子视野,不是一个好的示范。(但左面这个教具做得不合理,因为蒙氏有自上而下的规矩。有搭扣部分的难度比直接撕开的那部分高,应该做在下半截。右图那个旋转180度摆就对了。)

蒙氏的具体操作规程有一些让我觉得非常“鸡毛”的地方。但我非常同意它这样死磕细节的原则。这样的训练(以及前面写过的画分步示意图的训练)能迫使成人慢下来,以孩童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重新获得孩子一样敏锐的观察力。

关于“环境”的重要性,且待下回分解。。。

May 2

5 min read

0

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