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我完成了蒙特梭利教师培训课程,通过了蒙氏教师资格证考试,成为一名持证蒙氏CASA(2.5-6岁年龄段)教师。现在把其中的一些所见所感写下来,与感兴趣的家长与教育者分享。
报名参加蒙氏教师资格证的培训项目的直接起因是孩子出生后就开始给孩子找幼儿园(这里幼儿园报名要提前很久,怀孕时候就去报名的大有人在)。在看幼儿园的过程中,蒙氏幼儿园是一个绕不开的热点。舆论对蒙氏体系的评价非常不一致,甚至相反。例如有人说蒙氏可以鼓励孩子的创新,也有人说蒙氏会扼杀孩子的自由创新精神。有人说蒙氏培养孩子自由独立,也有人说蒙氏管理非常严格,把孩子都管成了小绵羊。因为我自己就是老师,对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教育体系有天然的兴趣,所以干脆趁着孩子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自己先去一探究竟。
后来我发现,在我们蒙氏教师培训学校的这一届学生里,我大概是唯一一个不以找蒙氏相关工作为目的的。这点的好处是给我提供了观察的距离感,能够在“庐山之外”更客观地去看这个体系。缺点则是我对蒙氏的接触,仅限于我的培训所见与两所实习的幼儿园所见,并不能说非常全面。所以我的观点未必都正确,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内容分为几个部分:
一、混乱的蒙氏教师培训入口
二、蒙氏教师培训内容概览
三、对蒙氏教学系统的反思
四、如何挑选蒙氏幼儿园
五、蒙氏对于父母在家育儿的启发
——————————————————————————— 第五部分 蒙氏对于父母在家育儿的启发(上)
蒙氏最初吸引我注意力的是那一屋子的教具。我去培训,最初的想法就是,培训就是去学那些教具是怎么用的。但是,一年的培训下来,我觉得蒙氏最精髓的部分并不是教具。作为家长,不是说花大价钱给孩子买一大堆蒙氏教具,网上搜一下怎么用,就可以“一千八百八十八,蒙氏教育搬回家”了。也不是说没有蒙氏教具,就没法运用蒙氏教学法了。
(顺便说,我这里有一份蒙氏教具清单和如何操作的说明文档,不是我写的,但我看过,是懂行的人写的,不会误导。需要的家长请加我微信)
我觉得,最值得“搬回家”的、最宝贵的部分,是和孩子互动的方法,尤其是在家长有意识引导孩子掌握某种技能时的互动。说白了,就是“怎么教孩子”。再往高处走,在方法论和三观层面,蒙氏对于家长和孩子之间责任关系的界定,对一些家庭可能也会有所启发。
关于怎么教孩子,我归纳了五个技术要领。
给孩子搭建足够的阶梯
区分有无contro of error (错误指示)
让示范更“合理”
重视环境的作用
“跟随孩子”
要注意给孩子搭建足够的阶梯
阶梯, 就是完成这项任务所需要的技能。教孩子东西的时候,最好是这个新任务里只有一个新的技能点需要学习,其他所有技能孩子已经都掌握了。不要一下子教一个需要好几项新技能(上好几个台阶)的东西。
先拿简单任务,比如认名称,来举个例子。我们一般就是指着兰花告诉孩子这个是兰花,指着吉普车告诉孩子这是吉普车。但在蒙氏,在教名字之前会搭一个阶梯,就是“distinguish”(区分)。比如教颜色时,把同样颜色的色板放在一起,就是区分练习。教字母时,拿两套字母玩儿找相同,也是区分练习。
颜色配对 在这个步骤时老师并不教孩子每种颜色的名字。
区分练习这个台阶站稳了,我们再上到下一个台阶,教孩子名字:这个是红色,那个是a。
为什么要搭“区分”这个阶梯呢?
因为在能叫出名字之前,孩子其实还必须完成一个任务,就是能认出来这个东西。如果在玩儿字母配对游戏的时候,孩子总是把v和y放在一起。那说明孩子觉得v和y一样,他认不出来哪个是哪个。这时候如果你教v,那他看到y也会读v,等于给他了一个必然犯错误的陷阱。但如果他在玩儿区分游戏时你发现了这个问题,先通过游戏让他意识到这两个东西不是一个字母,再教字母的时候,他肯定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出错。他已经解决了“认”的问题,在学名字这一步,只剩“记名字”一个任务,这个台阶上起来就变得更轻松愉快了。
大部分家长会忽视“distinguish”这个台阶,是因为大部分时候孩子们可以一步跨上区分和记名这两个台阶。但面对一些抽象概念时,两个台阶分步上,会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流畅,孩子更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我导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没有搭建阶梯的反例。她还在实习的时候,教一个孩子颜色名称,教了好长时间,这个孩子有两个颜色总是说不对,她和孩子都非常挫败。最后情况实在不对,她想起来要玩配对游戏,然后发现——这个孩子是个色盲(两种颜色的色盲)。她非常内疚让这个孩子面对一大堆她根本看不出区别的色板,和老师的“你怎么还不会”的眼神,毫无意义地在那里受了那么久的折磨。
搭阶梯的难点在于,家长有时会辨别不出一个任务的难度,不会分析、分解任务。明明是一个好几个技能叠加的任务,家长会觉得我就教你这么一件很简单的事,你怎么就学不会呢。
我微信里看到过一个家长吐槽帖。她教她孩子写“底”字,孩子老是学不会,她很抓狂。但从她描述的过程看,孩子之前并没有足够的认字、笔画、偏旁部首练习。她就是让孩子直接抄了很多遍“底”字,转天孩子默写不出,她就觉得“应该会了呀怎么还错”,然后再让孩子抄很多遍……孩子也觉得自己笨,没有成就感。其实这就是没有搭好阶梯的缘故。
在教写这个字之前,至少孩子应该会写基本笔画,能认得很多广字头的字,认识低,底等包含“氐”的部件,并能够自己用归纳法识别出这些部件。那个家长发了一张照片,孩子把广字头的横写成了横勾,这说明孩子对部件并不熟悉。我们觉得这个字不难,是因为我们是按”广字头-氐”,或者“广字头-氏-点”来记的,只有三个信息点。但这个孩子因为不熟悉部件,所以她要记8个信息点。加上各个笔画的位置关系(出头不出头之类)难度翻倍还多。打个比方,我们看起来像 abcdefg,孩子看起来像m8l4slvz6の。说孩子记不住是笨,孩子多冤那~
(中文老师敲黑板,小朋友学汉字的时候最好有了一定量的认读基础、笔画、部首基础以后再谈默写这件事)
这还是孩子已经八九岁,握笔之类的技能都掌握的前提下。如果是小朋友初学写字(或字母),那要搭建的阶梯就更多。因为“写”至少有十个细分的技能点,要求孩子具备辩音、辨形、精细运动三个大类的技能。在蒙氏,有大概五六种活动是在真正写字母之前需要孩子大量重复练习的,包括:
辩音练习
用手指trace砂纸字母( sand paper letter)
用砂纸字母(sand paper letter )和可移动字母( moveable alphabet )玩配对
在沙盒里用手指写字母,
握笔练习
在小黑板上用粉笔写字母
真正用笔写字母
这些练习是分散在从两岁半到三岁半(根据个体差异有所不同)的半年到一年时间里的。 老师在让孩子握笔之前,会观察孩子的手部精细运动能力怎么样。如果还不行,就用拿镊子夹东西、解扣子系扣子等辅助练习先去锻炼孩子的这些能力。观察孩子手部控制已经可以了,才会开始握笔练习。孩子开始拿笔之后,也不会让他直接写字,一般都是先做涂色游戏。要看孩子涂色时能不能画出直线来。如果直线画不好,那么让他写h,也会是不太合适的任务。
另外,在要求孩子做到某件事之前,还要考虑到所需的技能不要超过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最近发展区”。不要试图教一个两岁的孩子系鞋带,也不要让一个四岁的孩子坐在教室听课听一小时(注意力集中不了那么久),这些超出他生理发展阶段的要求,都不会给孩子正面的学习体验。
说句题外话,在我带中国孩子和加拿大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相对于加拿大主流教育观点的“等一等”,中国家长普遍会倾向于“推一推”。比如孩子只能注意力集中15分钟,在加拿大的主流教育观里,大部分老师和家长会觉得那我就给孩子15分钟的任务,或10分钟的任务。但很多中国家长会觉得,我就故意要求他坐久一点,来培养孩子“坐得住”的习惯。其实这种做法也不能说全不对。只能说这可能代表了东亚和俄系国家(前苏联范围内)vs北美教育体系不同的教育观。像俄罗斯的教育心理学大咖维果斯基,他的观点就更倾向于中国家长的做法。只是这个“推一推”的界限非常难把握。需要家长非常敏锐地把握孩子的发展阶段,不能推狠了。比如孩子本来能注意力集中15分钟,那我可以抻到20分钟一项任务。但要是一下子给孩子一个一小时的任务,那就太多了。
Jul 1, 2021
6 min read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