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的一年,我完成了蒙特梭利教师培训课程,通过了蒙氏教师资格证考试,成为一名持证蒙氏CASA(2.5-6岁年龄段)教师。现在把其中的一些所见所感写下来,与感兴趣的家长与教育者分享。
报名参加蒙氏教师资格证的培训项目的直接起因是孩子出生后就开始给孩子找幼儿园(这里幼儿园报名要提前很久,怀孕时候就去报名的大有人在)。在看幼儿园的过程中,蒙氏幼儿园是一个绕不开的热点。舆论对蒙氏体系的评价非常不一致,甚至相反。例如有人说蒙氏可以鼓励孩子的创新,也有人说蒙氏会扼杀孩子的自由创新精神。有人说蒙氏培养孩子自由独立,也有人说蒙氏管理非常严格,把孩子都管成了小绵羊。因为我自己就是老师,对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教育体系有天然的兴趣,所以干脆趁着孩子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自己先去一探究竟。
后来我发现,在我们蒙氏教师培训学校的这一届学生里,我大概是唯一一个不以找蒙氏相关工作为目的的。这点的好处是给我提供了观察的距离感,能够在“庐山之外”更客观地去看这个体系。缺点则是我对蒙氏的接触,仅限于我的培训所见与两所实习的幼儿园所见,并不能说非常全面。所以我的观点未必都正确,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内容分为几个部分:
一、混乱的蒙氏教师培训入口
二、蒙氏教师培训内容概览
三、对蒙氏教学系统的反思
四、如何挑选蒙氏幼儿园
五、蒙氏对于父母在家育儿的启发
———————————————————————————
第七部分 蒙氏教育对于父母在家育儿的启发 (下)
4. 重视环境的作用
“环境”是蒙氏中有特定含义的一个词汇,泛指一切围绕在孩子身旁的物理要素。
还是举个例子。我的教室里有六张桌子,十二把椅子。原来我就每张桌子后面摆两把椅子。如果一个班有六个孩子,我就让他们隔一张椅子坐一个人,但不会收走多余的椅子,所以每个孩子旁边都会有一张空余的椅子。
现在,我会严格按照每个班的人数布置教室。哪怕两个班的间隔只有五分钟,我也会抓紧时间把另外六张椅子收起来放到教室后面去。
效果是什么呢? 是孩子们课堂行为的改善。
原来不收椅子的时候,总有孩子玩儿旁边的椅子,或者把腿搁在旁边的椅子上。总之那把空椅子成了一个玩具。而老师的想法,是“孩子调皮”;老师的反应,是给孩子提要求,告诉他们”你们应该坐好,不能把腿放在椅子上”。但现在的我,明白了犯错误的不是孩子而是老师本人~~ 老师在孩子身边放一把没用的椅子,是在“邀请孩子捣乱”。而一个好老师应该做的,是确保教学环境的每个细节,都有正向作用。(同理,我教室里的桌子,有把手那侧永远向前。桌腿上的两个小铁环,被我用胶带固定在桌腿上。这些细微处,同样是教师应当预先做到的对“环境”的合理安排。而不是只管把桌子摆整齐,在孩子用脚踢铁环制造噪音时去指责孩子。)
椅子的作用不仅如此。我的同学讲过一个例子,有个小孩子总是坐在椅子上的时候乱动。后来她发现这个小孩矮,椅子高,他坐上去之后脚挨不着地。老师给他换了一把高矮合适的小椅子,这个孩子坐在椅子上的时候表现就平静多了。
生活中同理:如果不想让孩子吃零食,家长要做的是家里不要放零食,而不是买了零食却要求孩子不要吃。如果孩子书桌上总是留垃圾,与其无数次要求孩子把垃圾扔到厨房垃圾桶里,不如在孩子的书桌旁边添置一个垃圾桶。人的行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环境的影响。设置一个良好的环境,比要求这个人做到什么更简单有效。往大了说,这和“靠得住的是制度而 不是人性”是一个意思。蒙氏把环境提高到和教师同样重要的高度。一个理想的教室,它里面所有的元素,小到每个教具的颜色、质地、花纹,大到桌椅和柜子的高度、间距,摆放的位置、教室的采光,都应经过精心考虑,能够让孩子自由独立地探索、学习、成长。
5. “跟随孩子”(follow the child)
前面一直在谈“怎么教”,但其实在”“怎么教”之前,所有教育者(家长、老师)都会遇到另一个问题:“教什么”。关于“教什么”,教育者大体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我根据我的经验,教孩子“对你比较有用/好处”的内容。第二种: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决定教什么内容。第二种做法不仅要求教育者要注意观察孩子,更考验教育者能不能放下“我为你好”的思维,放弃替孩子判断“你应该学什么”、“哪些对你更重要”的权威,“俯下身来”教孩子。
拿教字母举例子。学校总是需要选择一个顺序来教孩子字母。大部分课程会按abcd字母表的顺序,或者元音辅音,或者高频低频的顺序教。但一个“跟随孩子”的教学体系,老师会选择先教孩子名字里面有的字母,或者是孩子最近很喜欢的一个东西的名字里面的首字母,或者是孩子最近经常念叨的一个音所代表的字母……这样的教学无疑更“费神”,因为老师要先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但是这样的教学显然更可能让孩子对所学的事情感兴趣。因为他要学的事情和他自己是有关联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变得更有意义。
我的老师也给我们讲过一个“跟随孩子”的例子。她教的一个小孩不爱学语言,也不爱学数学,只对飞机感兴趣。她只好把给这个小孩的数学题都出成飞机相关的,比如天上有几架飞机,地上有几架飞机,一共有几架飞机。语言呢,她放任这个孩子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只记跟飞机有关的词汇。想想要是一个小孩到了该阅读的年纪,不认识基本词汇,却花大量时间记一大堆别人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偏词怪词,真是很考验教育者的定力。
之所以把“跟随孩子”放在最后,是因为我觉得比起前面的一些操作性的原则,它最接近于“方法论”层面。在开始学习蒙氏的时候,我的老师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没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对的老师。我当时觉得这简直是霸王条款,后来才慢慢理解了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在孩子-成人的关系当中,孩子的行为往往是本能反应,成人才是主导方和决定者;成人按下什么开关,孩子就会做什么动作;只是有时候成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到底会触发哪些开关浑然不知,只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路径;如果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就会责怪孩子,而不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方法出了问题。蒙氏的“跟随孩子”并不是意味着要放任孩子信天游,孩子想干嘛干嘛,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而是意味着教育者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教育者有责任创设合适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但每种选择其实都是在教育者 可控范围内的。(非常心机有木有)比如你给了孩子一个环境,孩子可以选模仿爸爸做实验,也可以选模仿妈妈画画,但这个环境里一定没有一个“爸爸抽烟”的选项可供模仿/选择。在另外一个层面,如果孩子的行为出了问题,那一定是孩子的某种需要没有被满足;如果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一定是教学体系和孩子之间的匹配出了问题,比如环境是不是创设好了,阶梯是不是搭建够了,而不是孩子淘气或者笨。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把“跟随孩子”的原则泛化成溺爱,对孩子还是要有要求、有原则,但要注意路径的“可实现性”和“流畅性”。我个人的感觉,在微观上,这个理论不一定管用。比如孩子练琴,在大人把上述一切铺垫都做好了的前提下,孩子还有可能会不想练琴。因为人的惰性总是在的。但在大方向的把握上,这种三观还是具有一些启发性。比如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是学琴还是学游泳,而不是大人替他做决定。或者在孩子学琴之前,先创设一些情境让他觉得学琴这件事很有诱惑,自己提出要学。而不是家长大手一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学中文也是一样,大人先能做到每天陪孩子读一会儿中文,选孩子感兴趣的、适合孩子的读物,诱导孩子产生兴趣。选中文班也要选一个和家庭的时间投入相匹配的学习体系,进入一个合适的级别。这许多工作都做好了,孩子的学习之路自然会顺畅许多。如果之前一点没有氛围和兴趣的培养,忽然有一天跟孩子说“你要去学中文”,给孩子一本三字经让孩子背。可能孩子和家长在这件事上的愉快指数就要打点折扣。
说了这么多,我希望这些分享能帮到带娃的家长们,而不是给家长增加焦虑。其实学不学蒙氏并没有那么重要,上不上蒙氏幼儿园也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带娃的家长开心健康平安,娃开心健康平安,亲子关系良好,其他的都是技术细节,从大局看的话:天上飘来五(六)个字儿—-这都不是事儿。
May 4, 2024
6 min read
0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