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编写作课“人物描写”这个单元时,最初选入的几篇课文是:
​晏子使楚,完璧归赵,草房子,少年闰土,多年父子成兄弟
在改编校对做词汇表等等等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后,我突然意识到,整整一个单元,没有一个作者是女性,也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女性。而这个目录清单,是出自几名女性之手。

随手翻了翻部编19年版六年级下册。整整一本书里,有鲁滨逊,有江上渔者,有汤姆索亚,也有红军战士,人物覆盖古今中外老幼,就是没有一个女性人物形象。全书也没有一个女性作者。和我们不同的是,他们的四个主编里三个是男性,唯一的女性还在19年去世了。

所以,一个女孩子,不管她愿不愿意喜不喜欢,在长达半年的语文课里,她只能从男性那里学习如何使用词汇,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描写世界。如果一个孩子从文学作品中观察生活,落在他们眼中的,大概率也是男性的生活。

​有人可能会说,语文课本嘛,肯定是谁写得好就选谁的。女性作者少,好作品少,自然被选入的就少。这很公平。但是,这种看似“公平”的标准,恰恰是让女性更难被“平等”对待的原因。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学作品,女性始终都在不被看见,不被记录,不被认可的角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可能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作者是女性。如果按比例或按成就“公平”选择,那只会让现在学校里占人口比例一半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在性别上与自身毫无的关联的内容。当然,我们不会因为作者是女性而降低入选课本的作品标准,而是在选择作品的时候,防止性别的单一化。让男孩和女孩都能在课本中看见自己,也有机会从另一个性别的视角去观察理解这个世界。

​​也许有人觉得现在“女权主义”甚嚣尘上,社会早已实现性别平等。但事实上,仅仅是“女性的存在被看见”,依然有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