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我完成了蒙特梭利教师培训课程,通过了蒙氏教师资格证考试,成为一名持证蒙氏CASA(2.5-6岁年龄段)教师。现在把其中的一些所见所感写下来,与感兴趣的家长与教育者分享。

报名参加蒙氏教师资格证的培训项目的直接起因是给孩子找幼儿园。在看幼儿园的过程中,蒙氏幼儿园是一个绕不开的热点。舆论对蒙氏体系的评价非常不一致,甚至相反。因为我自己就是老师,对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教育体系有天然的兴趣,所以干脆自己去一探究竟。

在我们蒙氏教师培训学校的这一届学生里,我大概是唯一一个不以找蒙氏相关工作为目的的。这点的好处是给我提供了观察的距离感,能够在“庐山之外”更客观地去看这个体系。缺点则是我对蒙氏的接触,仅限于我的培训所见与两所实习的幼儿园所见,并不能说非常全面。所以我的观点未必都正确(尤其是这一部分,非常多主观意见),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内容分为几个部分

一、混乱的蒙氏教师培训入口

二、蒙氏教师培训,培训什么?

三、蒙氏教学系统到底好不好?

四、如何挑选蒙氏幼儿园

五、蒙氏对于父母在家育儿的启发


以下为第三部分  蒙氏教学体系到底好不好?

蒙氏体系的优势和缺点可以说都非常明显。以至于当有人问我关于蒙氏的评价,我脑子里蹦出的是“大是大非”这个词……捂脸……

先说优势。它的最大优势就是学术教学非常成功。(在中国,蒙氏是另外一个卖点。因为中国幼儿园学术逼得太紧,蒙氏主打“自由独立”牌,情境跟北美很不一样)在北美幼儿园一片play based 的大环境下,可以说是学术上的一枝独秀。在play based 幼儿园,有可能会出现娃上学前26个字母还认不全的情况。但在一个很好的蒙氏,娃上学之前,应该可以读一些简单的书,数学会4位数的加减,100以内的乘除。另外像世界上主要的国家、主要的动物植物之类,都有机会掌握。

蒙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很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用完玩具一定要收回原处,从椅子上下来就一定要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蒙氏无时无刻不在盯着孩子推椅子,“tuck in your chair” 是蒙氏教师的top 3 高频词。哪怕孩子从椅子上下来取一下转笔刀马上回去,也要推椅子。要是校长进班发现哪把椅子没有被放到桌子底下,那是天大的错误,老师会无地自容)。好的蒙氏园出来的孩子,都会很有教养。

蒙氏还有一个我觉得很好的点,就是混龄教育。很多家长因为太习惯目前教育系统流行的按年龄编班,一听混龄,总觉得担心。但在这么小的年纪(2.5-6y),小孩子非常乐于观察大孩子,向大孩子学习;大孩子也很乐于教小孩子。混龄从学术和社交上都是很好的集体。

但蒙氏也有一个让我很不欣赏的地方。尤其是进入教室,真正接触到蒙氏的日常教学之后,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缺点。这个顾虑就是:它的教学实践,有可能不能很好地实现它“独立、自由”的教育理念,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我个人非常认同蒙氏培养孩子独立精神,鼓励孩子自主探索的理念。我也认同”有限制的自由”,即自由需要符合“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的前提。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我的一个强烈感受是:蒙氏的理念和操作间有个巨大的gap。它关于独立和自由的理念,在学校实践中很难做到。

为了实现独立和自由的理念,蒙氏教学系统从微观到宏观的设计都用心良苦。例如,微观上,所有教具都被摆在矮架子上方便孩子自己可以取,理论上,孩子可以决定自己要拿什么教具;宏观上,蒙氏的课程每个孩子有自己独立的进度,在学习内容上享有充分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它希望通过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来激发孩子“我想学”的自主性。但是,实践当中,孩子要想独立自主探索,困难重重。

首先,是对孩子使用教具方式的限制。

所有蒙氏教师培训学校,在教授使用教具的方法时,都会贯彻非常严格的步骤要求。比如,拿pink tower,一开始的小块只需要一只手拿,这只手要用几根指头,什么姿势拿,到第几块就要用另一只手托在这个积木下面,都有规定。

标准的拿pink tower的手部姿势

再比如把水从一个杯子里倒到另一个杯子里,教师演示的时候必须从右往左倒,必须把杯口对准另一个杯子的中心,倒完必须拿一块小海绵擦一下杯口防止多余的水滴下来。为了下一次还能从右往左倒,倒完水后要把两个杯子交叉换位放好,或者把这两个杯子放回托盘里,然后把托盘转180度。而且,这180度必须分两次来转。这里面不管哪一步做得不一样都会扣分。

(倒水活动示意图   来自手残的我  lol)

我很理解这样要求教师的用意,因为这些操作都是老师要给学生演示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老师无意间做了什么不合理的动作,孩子们很可能就跟着模仿并且很难改正了。所以在设计教学的动作时,一定要精益求精。但问题是,这些动作应该是要求教师而不是孩子的。孩子在模仿和自己操作的时候,应该被给予更多探索的空间。可是,实践中,教师们往往就直接拿这些规定去要求孩子。甚至是一些不甚合理、不甚必要的规定,都被当成是金科玉律。

比如 transfering activities (转移类活动,比如把豆子从左面的容器舀到右面的容器里)必须从左往右这条规定,它的理由是训练孩子们阅读时从左往右的眼睛的追视。但是,正常孩子哪里用得着这样的追视训练呢?大部分孩子没有经过这样的训练,从左到右读书的技能不也掌握得好好的? 我是直到遇到一个孩子读字都是从右往左读导致没法正常读书,才领悟到这个设计的用处。但是,我也领悟到,这个设计大概率是从蒙奶奶训练有阅读障碍的孩子的实践中来的。但它用在普通孩子身上完全是画蛇添足。可是,在我看过的几间教室里,老师都把这个要求传递给了孩子。孩子如果从右往左舀豆子,老师就会纠正他们。可悲的是,小孩子并不会问为什么我们只能从左往右。老师要求他们只能从左往右,他们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运行的准则。我还亲眼看到一个大孩子很郑重而自得的告诉一个小孩子,从右往左舀豆子是错的。这么小的年纪,被圈在一个狭小的“对”“错”的框架里,让我不寒而栗。

使用教具方式的限制,还体现在所有教具都不允许用于自由发挥、创造性质的玩耍。比如蒙氏经典教具pink tower 和 brown stairs (下图所示)

除了像这样搭成一个楼梯的“基本款”,蒙氏教案中还提供了“正确”的进阶使用方法:混合起来搭成某个pattern。

教室里一般都会有这种二维图的templete,大多数老师会让孩子挑一张,然后照着搭。

再“自由派”一点的老师,允许孩子自由搭建,但还是要体现几何形状的变化规律。

但是,很多孩子喜欢用这些积木搭个主题,比如一个洗车间,或者一个恐龙,一架飞机等等。在蒙氏的定义中,这种就属于“玩耍”而不是“工作”(蒙氏把学习称为工作)。在很多蒙氏学校,老师会立刻制止孩子们的这种玩耍( We work, don’t play) ,并惩罚性地要求孩子立刻把积木放回原处不能再玩。即便是最自由的改良派能够在理论上容忍这种玩耍(比如我的导师就觉得可以不制止这种玩耍,观察孩子在搭建什么,然后适时引导他去做别的相关的活动),但是,在教室里,教师们还是经常会阻止孩子。原因我们后面会探讨。

第二个层面的不自由,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理论上,孩子们可以选取任何他感兴趣的教具去探究。(特地设计这些矮架放教具,最小的孩子也能自己取到)只要遵从“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的原则即可。

可实践上,因为每个教具都对应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如果孩子想选的是超出他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老师就会告诉他,你不能碰这个,你不能动那个,这个不合适,你还没有准备好……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他很想玩教乘法的教具。但如果他把乘法教具拿出来,老师会说,你还没准备好,你把这个放回去,去拿数数的吧。理论上,一个优秀的蒙氏教师,应该能敏锐地注意到孩子的兴趣点,然后结合孩子的兴趣,找一个合适他的水平,同时不挫伤他积极性的替代活动。但是,在一对八的场景里,老师真的是分身乏术。简单粗暴的制止是我最常看到的情况。理想状态下,每个孩子都在专心致志的忙自己的事情,老师纵览全局,适时点拨,垂拱而治。现实情况是,一个调皮孩子需要老师全程盯紧,另一个孩子尿了裤子,老师要给他换裤子换袜子,还有一个special needs 孩子一直破坏教具,需要不断阻止他……我见到有小孩有了困难想问老师,等了半个小时老师都没空理她。这种情况下,谈密切观察,适时引导,有点奢求。

我也反思,在普通学校体系里,每节课学什么都是老师决定的,孩子更没有选择的自由。为什么我对蒙氏的“不自由”这么介意?

可能是因为,普通学校的不自由是规则明确的不自由,而蒙氏的不自由是在“自由”外衣包裹下的不自由。这层外衣让规则变得模糊,从而让孩子对“自由”的理解变得混乱。普通学校里规则明确,孩子知道我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像“选择课堂内容”,是个明确的no,那孩子就不会不断试探。但蒙氏名义上给了孩子自由,实际上老师又在不断的对孩子说这个不行那个你不能做,孩子就会处于一个非常迷惑的状态。那么多教具摆在那里似乎在邀请他,老师也没说你不可以动。一般的小孩子都有好奇心,当然要去试着摸一摸,碰一碰。但他一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阻止。最后结果就是孩子发现他最安全的策略就是什么也不做,等着老师告诉他,你现在做什么。做完以后接着等,直到老师告诉他你下面再去做什么。

如果说常规课堂是划出跑道的操场,告诉孩子们要沿着跑道跑,那么我见到的这几间蒙氏课堂就有点像没有画任何线的操场,看起来是让孩子们撒欢到处跑,实际上孩子每走一步都会有老师告诉他,你这么走不对,你要往那里走,最后孩子只好等着老师告诉他往哪走了。

第三个层面的不自由,是蒙氏(其实是蒙奶奶)从理论上就明确反对“想象”和“虚构”。最保守的蒙氏,没有角色扮演游戏,不讲童话故事等一切虚构类故事,画画的时候必须画现实存在的东西,而且必须符合现实,比如树干必须涂成棕色。我感觉蒙奶奶是把“虚构”当作一种病态的苗头去遏制的。她应该是见多了精神有问题、沉浸于自己想象世界无法自拔的小孩子,所以对想象和虚构特别不待见。所以在蒙氏,孩子拿起一块积木假装打电话,老师就有可能制止他,说这是积木不是电话。孩子画鲸鱼在天上飞,老师会告诉他鲸鱼不会飞你画的不对。当然,现在很多蒙氏已经不这么墨守成规了。但在蒙氏做这些事情,总体感觉就有点像中学生染个红头发。校规没说不行,但你心里总有点莫名的、挑战体系的紧张。

在这一点上,蒙氏和我非常三观不合。我个人非常看重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我认为如果说过去一百年的时代标签是工业化,那么现在和未来一百年,我们的时代标签将是个性化。在我们这个时代,标准化生产的麦当劳甜筒只能卖1块钱,一坨黑乎乎的网红黑炭冰激凌却能卖10块钱。多产生的9元价值来源于哪里?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产品的与众不同,来源于创造力。与此相应,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未来能赚到那9元钱,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呢?如果说工业化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理性、客观、有条理的执行者,那现在则要培养非常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创造者,而想象力是创新能力很重要的源泉。限制想象力,有可能是在损害孩子一项重要的应对未来的能力。

蒙氏限制想象,既是基于蒙奶奶的学术背景,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对教育的期望。蒙氏又是个特别强调传承的体系,蒙奶奶的徒子徒孙为了造神,更是时刻要彰显“我和师父一条心”。所以,它在鼓励想象力方面,始终有些放不开手脚。

综上,蒙氏所强调的“独立”与“自由”理念,在实践中并不能完全得到实施。因为:

一,蒙氏理论中有强调客观性,压制创造性的基因

二,有些教师培训机构有意或无意地约束了教师。比如我所知的一些培训学校,就告诉老师要照培训时的操作去要求孩子。

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前面没有展开说)  在教室实践中,鼓励创新、自由探索受到课堂管理的制约,可行性低。

加拿大规定的CASA年龄段的师生比是一比八。通常一个教室有16或24个孩子,两个到三个老师。其中只有一个主要教师,另外的一个两个通常是助理教师。助理教师主要管管日常纪律和孩子的吃喝拉撒。而学术内容,尤其是难度较高的语言、数学内容,全都是主要教师在教。孩子什么时候要开展什么新内容,也全都是主要教师在规划实施。这是大的背景。

蒙氏的制度下,教师的课堂管理难度比普通课堂大得多。蒙氏不限制孩子物理上的移动,教具又都随手可取,可以想象让一群孩子实现“有序”课堂的难度。更挑战的是,蒙氏全都是一对一独立教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进度,而每个孩子学习新内容,都需要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具展示教学。也就是说主要教师一个人需要在蒙氏工作时间内碎片化执行24份教案(蒙氏工作时间理想情况下是不间断的三小时)。构成教案的都是一个一个的活动,一个活动的平均时长也就是几分钟。一个学生的工作时间可能需要5、6个活动甚至十几个活动才能填满。可以想象老师的千头万绪。

课堂中见到的情形经常是:老师给这个学生展示完乘法,再去给下一个孩子展示怎么用knob cylinders,同时还要verbally的给几个孩子单词,让孩子根据声音去拼写出来,再带给老师检查,还要留意班里的整体纪律和卫生,随时处理从孩子尿裤子到打架等各种突发情况。说实话我觉得蒙氏幼儿园老师比高中老师难做多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鼓励孩子们自由探索,简直就是自找麻烦。

举个例子:如果老师允许孩子用积木自由搭建,这个孩子高高兴兴搭了一辆消防车,下一步他很可能就要把其他更多的教具拿来加入他的建筑工程,或者把消防车开起来,一不小心开出他自己的操作毯(蒙氏每个活动如果在地板上做,就一定要在一块毯子上进行,不能越界)

操作毯

显然,老师与其时刻盯着这个孩子 , 等他什么时候越出了“不伤害他人,环境和自己”的原则,再把他拉回来讲道理和收拾烂摊子,或者发现他弄丢了一块小积木,老师要冒着挨校长骂的风险,打报告去再买一整套昂贵的教具,不如从一开始就告诉他“你只能按我教的做”来得安全省力。

我个人的感受,蒙氏为了给孩子“自由”而设置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其实对教师形成了非常大的挑战。只有非常优秀负责的教师,才能管好班级的同时给学生自由。我相信一定有能力非常强的老师,比如我的导师,她的班一定是可以帮助孩子独立、健康、幸福成长的班。但是,幼师这个行业,大概率碰到的是能力达不到蒙氏要求的老师。那么这百分之七、八十的老师,只能通过对学生行为更加严格的限制(比如不许用教具做老师没有演示过的动作),或其他一些非常不“蒙氏”的手段,来避免班级陷入混乱,最终可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比如,蒙氏追求秩序感,标准之一就是教室要很安静,但它又不限制孩子们说话。它的本意是每个孩子都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所以用不着限制孩子说话。如果有说话的孩子,老师要观察孩子为什么说话。如果是有意义的交流就不要阻止,如果是无意义的交流就走到孩子身边悄悄拍拍他,示意他停止。但实践中,孩子们经常互相说话,老师呢?准备个铃铛,听到教室说话声音大了就摇摇铃铛,批评孩子们:你们说话声音好大呀!有的班老师每十分钟摇一次铃铛,无辜的孩子们每十分钟受一次批评,老师和孩子的日子都不好过。

总体说来,就是蒙氏体系为了给予孩子们更多“自由”的制度,给了老师大于普通课堂好几倍的管理压力,有可能使得老师对于“独立”、“自由”、“创新”有心无力。蒙氏的看似自由的外表,很可能是以微观上牺牲掉孩子的自由探索空间为代价的。孩子们可以“自由的”去做规定好的事情,但这个规定有可能非常不自由。

我感觉蒙氏在有意无意间营造了一种高压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孩子才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我每次进到教室里,都觉得有点莫名紧张,不知道哪里会做错,每做一件事之前都必须先问主管老师可不可以。我一个成人尚且如此,不知道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如何。

当然,不是所有蒙氏学校都是这样。我非常遗憾没有机会进入更富盛名的蒙氏幼儿园观察,只能就有限的经历得出这些印象。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好的蒙氏园,但是,能真心实意培养孩子“独立,自由”精神的蒙氏园(直观的诚意:所有老师都是ECE+蒙氏证),恐怕不会太多。